首页 资讯 正文

再见“老伙计”!36岁的武汉舵落口变电站华丽转型

体育正文 254 0

再见“老伙计”!36岁的武汉舵落口变电站华丽转型

再见“老伙计”!36岁的武汉舵落口变电站华丽转型

极目新闻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冯殷尧

据《汉阳县志》记载,武汉舵落口(luòkǒu)原名(yuánmíng)拖落口,拖落口之名起因于水路不畅,常有行船搁浅,惟有将船拖至岸边而得名。

在(zài)武汉市东西湖区的广袤大地上,有一座变电站见证了岁月(suìyuè)的流转与城市的变迁,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,续写着电网发展(fāzhǎn)的新篇。它就是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,一个承载着过去与未来的故事之地。

田野里崛起的(de)“电力堡垒”

提起舵落口变电站(biàndiànzhàn),当年武汉供电人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位于田野中的变电站不(bù)一样。

20世纪80年代末,中国改革开放步入(bùrù)深化阶段,武汉(wǔhàn)作为华中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,经济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。彼时(bǐshí),武汉东西湖区(dōngxīhúqū)依托地理(dìlǐ)优势,大力发展制造业,一批国营工厂与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硚口区凭借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繁荣,商贸活动日益活跃,用电需求急剧增长。

这座承载着(zhe)城市发展期望的变电站,不仅承担着缓解区域用电紧张(jǐnzhāng)的重任,更肩负着保障汉川电厂电力外送通道畅通、为京广电气化铁路提供(tígōng)可靠电源(diànyuán)的重要使命,从诞生之初就成为武汉主网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。

在(zài)这样的时代背景(shídàibèijǐng)下,根据武汉电网“七五”发展规划,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一期工程于1987年破土动工,历经两年(liǎngnián)建设,1989年正式建成投运。

建成初期(chūqī),该站安装了(le)2台(tái)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,通过8条110千伏出线向周边地区供电,供电线路如同电力“血管”,延伸至沿线工厂、居民小区、交通枢纽(jiāotōngshūniǔ)等各个角落。在那个电力资源相对紧张的年代,舵落口变电站的投运,极大缓解了区域用电压力。

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旧主控楼.jpg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旧主控楼

陈涛作为(wèi)第一批参与舵落口变电站投产的运维人员,感慨地说:“当年电力建设常年以站为家,但那阵就是不计回报拼命(pīnmìng)干,我们这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为人民(rénmín)服务。”

早期驻站运维条件艰苦,四周是(shì)空旷的田野,一墙之隔便是养牛场,夏天蚊虫肆虐、气味弥漫,变电站就像一座孤独的城堡矗立其中(qízhōng)。唯一的进站(jìnzhàn)路是一条狭窄的泥巴(níbā)小径,职工通勤需乘坐从汉阳发车的交通车,接上其他同事后,还要顺路去买菜,这样的通勤路线,虽然有些繁琐,但却成为了大家每天(měitiān)工作的开始。

据陈涛回忆(huíyì),当时实行“111 模式”(上班1天(tiān)、检修1天、休息1天),全站18人(rén)分3班,每日早、中、晚三次设备巡视,光早上交接班需2小时,从(cóng)设备运行(yùnxíng)状态到接地线位置都事无巨细交接,“那时候,设备不足靠人工,主要靠人发现设备隐患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大家就像一家人,互相帮助,互相支持。”

2004年,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.jpg2004年,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

在这里,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万余个日夜,一起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(tiǎozhàn),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(qíngyì)。

舵落口变电站从投运(tóuyùn)开始,就成为了武汉电网运行的重要(zhòngyào)支撑。进入20世纪90年代,相继建设220千伏舵岱双回线、舵锅线,在武汉市外围初步建成“凤花岱舵锅关凤”220千伏双环网架(wǎngjià),武汉电网的电源支撑也更加坚强(jiānqiáng)。可1992年的一场雷暴给所有人(suǒyǒurén)来了当头一棒。

“雷声把主控室(zhǔkòngshì)窗户震得直响,暴雨夹杂着(jiāzázhe)龙卷风,站外杆塔被吹倒,220千伏熊舵线被卷成麻花状。”丁俊作为在场人员之一,回想起(xiǎngqǐ)当年的场景还心有余悸。

暴雨过后,舵落口变电站4条220千伏出线3条被迫停运,主控室内嗡鸣声此起彼伏,告警(gàojǐng)光字牌全部亮起,一场争分夺秒的大面积抢修工作就此展开(zhǎnkāi)。丁俊一行人与时间赛跑,来不及穿上(shàng)雨衣,冲进设备区检查设备受损情况,第一时间将(jiāng)信息汇报至各级部门,将受损设备隔离,组织开展(kāizhǎn)抢修工作。“各种(gèzhǒng)设备零件散落一地,从汇报地调到初步处置,全程没超过30分钟。”时至今天,舵落口变老生活楼上还有雷击的痕迹,成(chéng)了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
1996年,武汉市外围形成220千伏“凤花阳岱舵玉徐关凤”双环网架.jpg1996年,武汉市外围形成220千伏“凤花阳岱舵玉徐关凤”双环网架

2000年,舵(duò)落口变有3台(tái)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,总容量为45万千伏安,时为武汉电网主变压器容量最大的变电站。2004年,该站开展了一轮(yīlún)设备全面治理工作,大幅提高了安全运行水平。

2003年,整治后的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.jpg2003年,整治后的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

2013年,为减少对(duì)城市交通及周边环境影响,在舵落口变——玉带门变220千伏输电线路创新采用电缆环形布置(bùzhì)方式,将环形电缆支架预制(yùzhì)在顶管管材上,随顶管隧道(suìdào)同步施工,开创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先河。

湖北舵落口变——玉带门变220千伏输电线路电缆隧道.jpg湖北舵落口变——玉带门变220千伏输电线路电缆隧道

三十六年来(lái),舵落口变电站(biàndiànzhàn)的改造升级,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也承载着许多武汉电力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美好回忆。

一座变电站映照(yìngzhào)着城市发展

近年来,舵落口变供电范围内金海工业园、海口工业园、凌云集团等重要用户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需求,为了全面提升区域(qūyù)电网稳定性,今年(jīnnián)4月以来,距离老站一墙之隔的新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建设现场(xiànchǎng),呈现出(chéngxiànchū)一派繁忙景象。

220千伏新舵落口变电站于6月5日完成第四期送电工程,正式全面投入运行.jpg新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于6月5日完成第四期送电工程,正式全面投入运行

与旧舵落口变不同,主建筑物(jiànzhùwù)外立面与周边景观相融合,通过选用洁净空气绝缘GIS、优化主变(zhǔbiàn)散热器风道设计(shèjì)和屋顶光伏系统,与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。

在变电站内部,部署了数字孪生平台和智慧运检系统,并(bìng)在华中地区首次应用VR智能巡视技术,相较于传统变电站,“焕然一新”的舵落口变得更加(gèngjiā)智能、低碳,与城市环境友好(huánjìngyǒuhǎo)融合。

在220千伏新舵落口变电站,变电运维人员正利用VR技术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远程巡视.jpg在新220千伏舵落口变电站,变电运维人员正利用VR技术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远程巡视

舵落口变电站(biàndiànzhàn)的变迁,暗合着武汉城市发展的轨迹。从服务农田灌溉的“电力后盾”,到支撑制造业发展的“能源动脉”,再到赋能高新技术产业的“智慧(zhìhuì)心脏”,舵落口变电站的三次“转型(zhuǎnxíng)”,恰好串联起武汉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的进阶之路(lù)。

“从室外设备到(dào)室内GIS设备,再到现在的(de)智慧变电站,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设备升级,更是城市从‘钢与铁’向‘智与芯’的转型。” 舵落口运维班现任(xiànrèn)队长吴珍涛的感慨,道出了几代供电人的心声。如今,变电站周边已崛起高楼大厦,当年职工们骑行经过的农田,已成为国家级临空港(kōnggǎng)经济(jīngjì)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。

新旧舵落口变电站合影.jpg新旧舵落口变电站合影

暮色中的(de)江城武汉,长江与汉江交汇处霓虹闪烁(shǎnshuò),龟山电视塔、黄鹤楼等标志性建筑在璀璨灯火中勾勒出城市天际线。这座从改革开放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变电站(biàndiànzhàn),历经数次技术革新与扩容升级,如今正以智慧化、绿色化的全新姿态,持续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(zhùrù)强劲动能。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(zài)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(tígōng)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再见“老伙计”!36岁的武汉舵落口变电站华丽转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